大唐初期的秀才,未必指功名在身的秀才。

    只要你是读书人,有着一定的学问,那同样可以用秀才来自居。

    此外,大唐时期并无童生这一概念!

    天下学子,凡自认可以的皆可进京赶考。

    另外,也无应举之概念!

    凡是参加考核的读书人,皆可以“举人”自居。

    大唐虽发扬科举!

    但是与后世较为完善的科举制度还是略为不同的。

    大唐,首创了“秀才科”

    这是最高等级的科目,但是要求极高(需对策文辞优异)录取人数极少(每年仅一两人),中第后可直接授官(如正八品下的县尉)。

    理论上具备入仕资格,经济状况会随官职改善,不算“穷”。

    但因难度大,后来逐渐被“进士科”取代,中唐后几乎废止。

    此外!

    唐朝科举分为“常科”(每年举行)和“制科”(皇帝临时下诏)

    报考者主要有两类:

    生徒:来自国子监、弘文馆等官方学校的学生,经学校选拔后参加科举。

    乡贡:自学或私学出身者,需先通过州县考试(“解试”),获得资格后参加尚书省的“省试”。

    大唐科举,虽发扬,但是依旧难!

    很多人屡试不中。

    不过天下初定想要出人头地,除了参军之外也只能读书。

    参军危险万分,而且功劳极为容易被上司掠夺,相比之下还是读书更为安全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