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十月乙亥,夏燕文王郑克爽薨,帝大恸,缀朝三日以悼之”——《夏太祖本纪》
“传旨下去,”看着比自己尚小六岁的郑克爽的棺椁被运上灵船运往东宁落葬,感慨万千的郑克臧觉得应该为自己不在时考虑了,中国有太多的人亡政息的故事,因此他必须要做一些准备。“朕寻访各地,查试行功民会之利弊,今日观之,可曰善,故诏告天下,武成十七年于各县、州府城全面推行。”
让只有监督权和部分弹劾权的功民会成为华夏朝野的一股新兴力量只是郑克臧第一步,接下来还要设置与功民会对等的基础更加广泛的乡贤会,完成两级议会的架构,进而将部分立法权、财政监管权交给议会才是郑克臧的真正目的,不过,事情是急不来的,还要一步一步的进行,以免动摇了功民制度这一华夏国策。
颁布完全面设立功民会的诏令后,郑克臧又重新厘定内藩制度,正式确立了公国、侯国、伯国以及都总管治地的划分标准。今后县男可以在海外获得方圆一百至两百(夏)里的世袭都总管领地;县子可以获得方圆两百以上三百以下(夏)里的世袭都总管领地;县伯、郡伯在海外的领地可称伯(爵)国,面积在方圆三百(夏)里以上、五百(夏)里以下;县侯、郡侯的领地称为侯(爵)国,面积在方圆五百(夏)里以上、一千夏里以下;县公、郡公、国公的领地称为公(爵)国,面积在方圆一千(夏)里以上;不设立王(爵)国,以免尾大不掉最终出现郑氏一族自行相残的局面。
根据新的内藩制度,洪磊之子洪钧、柯平之子柯世良、陈绳武之子陈琼、杨英之子杨文杰在交出原有邑田后分别得了北苏拉威西、西努沙登加拉群岛、东南群岛及原荷属伊里安查亚的部分领地建立侯国,另有洪拱柱、郑英平之子郑国芬以及林升、蔡汉襄之子蔡博伦等功臣及功臣子弟同样等到了北苏拉威西及荷属伊里安查亚的部分领地建立伯国??????